街头巷尾的 “三教九流”:古人眼里的职业大杂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用 “三教九流” 来形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那些从事不同职业的群体。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它并非简单的贬义词,而是古人对社会职业和文化群体的一种分类概括。“三教九流” 的说法由来已久,背后藏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和职业演变的丰富故事,顺着这个词语追溯下去,能看到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三教” 的说法相对明确,指的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种宗教和思想流派,分别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主张 “仁、义、礼、智、信”,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无论是朝廷官员的选拔,还是民间的家庭教育,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渗透。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以 “道” 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创始人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道教融合了古代的神仙信仰、阴阳五行学说和民间巫术,既有深奥的哲学理论,也有贴近生活的养生方法,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寺庙和僧人在古代社会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和从业者,还常常承担着教育、慈善等社会功能。这三种教派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九流” 的说法则相对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最初,“九流” 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一说法出自《汉书・艺文志》,是对当时 “百家争鸣” 学术盛况的概括。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以德治国,重视伦理道德;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 “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阴阳家研究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注重严刑峻法;名家注重名实关系的辩论,擅长逻辑推理;墨家提倡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重视实用技术;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擅长外交辞令和谋略;杂家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农家则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主张重农抑商。这些学术流派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思想观点,相互争辩又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九流” 的含义逐渐从学术流派扩展到社会职业的分类,并且被分为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这种分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职业评价。不过,关于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具体包含哪些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大致能看出古人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态度。

“上九流” 通常指的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的职业。其中包括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自然位居 “上九流” 之首;圣贤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和言论被后人奉为圭臬;隐士是指那些不愿为官、隐居山林的有识之士,他们往往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过人的才华;童仙指的是得道成仙的人,在道教文化中备受尊崇;文人包括学者、诗人、画家等,他们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参与社会事务,在古代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武士指的是那些武艺高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人,如将军、侠客等;农、工、商虽然在古代社会的地位有所不同,但都被视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工匠制造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商人促进商品流通,因此也被列入 “上九流”。还有一种说法将 “上九流” 分为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佛祖和仙代表着宗教信仰中的最高境界,皇上和官是世俗权力的象征,阁老、宰相是朝廷中的高官,进、举、解元则是科举考试中的功名获得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权力和学识的重视。

“中九流” 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技艺和社会影响力,但地位次于 “上九流” 的职业。常见的说法有 “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戏),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秀才是科举考试中的最低功名,虽然没有官职,但也是有文化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声望;丹青指的是画家,他们用画笔描绘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弹唱包括戏曲演员、歌手等,他们通过表演为人们带来娱乐;卜卦算命在古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市场,人们在遇到重大事情时常常会寻求卜卦算命者的帮助;僧人和道士是宗教职业者,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宗教服务;棋琴指的是棋手和琴师,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艺赢得人们的赞赏。这些职业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从业者通过自己的技艺谋生,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文化娱乐,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下九流” 则是指那些社会地位较低、被人看不起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被认为是 “卑贱”“低俗” 的,从业者也常常受到歧视。常见的说法有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高台指的是搭台唱戏的演员,虽然戏曲在民间很受欢迎,但演员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却很低;吹指的是吹鼓手,主要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奏;马戏指的是表演杂技、马戏的人,他们靠惊险的表演谋生;推指的是剃头匠,为人们提供理发服务;池子指的是澡堂的服务生,搓背则是为顾客搓背的人;修和配指的是修理各种器物的工匠,如修鞋匠、修锅匠等;娼妓则是从事色情交易的人,被认为是最卑贱的职业。不过,这种分类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等级偏见,很多职业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 “三教九流” 所涵盖的职业中,有很多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比如农业,在古代社会是最基础的产业,绝大多数人都以务农为生,他们辛勤耕耘,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民们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耕种、收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工匠也是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他们包括铁匠、木匠、石匠、陶匠等,凭借自己的手艺制造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铁匠打造的锄头、镰刀等农具是农民种地的必备工具,木匠制作的桌椅板凳、房屋梁架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石匠雕刻的石碑、石像记录了历史和文化,陶匠烧制的陶器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皿。工匠们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很多手艺都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工匠精神。

商人在古代社会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他们往返于不同的地区,将各地的特产进行交换和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的商人有行商和坐商之分,行商背着货物走街串巷,坐商则在固定的店铺里经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和集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地方成为了商品交易的中心,热闹非凡。

文化教育领域的职业也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人墨客们创作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教师传授知识和道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医生救死扶伤,减轻了人们的病痛之苦。古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官学由政府创办,私学则由民间学者开设,如孔子创办的私学,培养了众多弟子,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间艺术从业者也是 “三教九流”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包括戏曲演员、说书人、皮影戏艺人等,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生活。戏曲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戏曲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讲述历史故事、表达情感,深受观众喜爱。说书人则在茶馆、集市等地讲述评书、故事,他们口才出众,能够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宗教职业者如僧人、道士等,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者,还承担着一些社会功能。寺庙和道观常常是人们祈福、祭祀的场所,僧人、道士为人们举行宗教仪式,解答人们的信仰疑问。同时,很多寺庙和道观还开办了学堂,收留孤儿,为社会做了一些公益事业。

“三教九流” 的分类虽然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但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古代的职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变化,但 “三教九流” 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窗口。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种类更加繁多,社会分工也更加细化,人们对职业的评价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像古代那样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无论是科学家、医生、教师,还是环卫工人、快递员、服务员,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应该摒弃古代 “三教九流” 中的等级观念,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种职业,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三教九流” 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缩影。通过了解 “三教九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感受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珍惜每一个人在自己岗位上的付出和贡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街头巷尾的 “三教九流”:古人眼里的职业大杂烩 https://www.zentong.com/a/p/175208.html

(1)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