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次在古镇的戏台上看传统口技表演。四方的戏台下,早已围满了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摇着蒲扇,唠着往昔的戏事儿;有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眼中满是新奇;还有一群背着背包的游客,叽叽喳喳,对即将开始的表演充满期待。突然,舞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一个身着长衫的艺人,手持一把折扇,稳步走上台来。他先向台下观众拱手示意,随后,轻轻将手中的折扇一合,往桌上一拍。就这一拍,原本还嘈杂的台下,瞬间满坐寂然。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咒,目光死死地锁住艺人。紧接着,从艺人的口中,传出了各种奇妙的声音。先是深巷中犬吠声,那声音由远及近,好似真有条狗在巷子里奔跑、叫唤。随后,传来妇人的惊觉欠伸声,以及她与丈夫的呓语,还有孩子的啼哭声,一家几口深夜醒来的场景,被这口技艺人用声音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台下的观众们,一个个伸着脖子,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的嘴角挂着微笑,有的则默默点头,沉浸在这精彩绝伦的表演之中,没有一个人发出多余的声响,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台上艺人的声音。
这种满坐寂然的场景,在课堂上也时有发生。有一回,老师在讲古诗词,讲到《枫桥夜泊》中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并没有简单地翻译诗句,而是缓缓讲述着唐朝那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落榜后,乘船漂泊在江上的心境。教室里,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就连平日里最调皮的几个孩子,此刻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老师,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千年之前的寒夜。当老师讲完,问大家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时,教室里依然满坐寂然,大家都还沉浸在那股浓浓的愁绪之中,思考着诗人的心境,也在思索着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那一刻,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种情感,在满坐寂然中,悄然流淌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满坐寂然,有时候也出现在一场感人至深的演讲中。在一次公益活动的现场,一位志愿者走上台,讲述着他们在偏远山区支教的经历。他说起那些孩子们,每天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来上学,教室是破旧的瓦房,窗户没有玻璃,冬天的时候寒风呼呼地灌进去,但孩子们依然认真地学习,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讲着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脑时的好奇与兴奋,讲着自己如何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台下的听众们,一开始还在小声地交头接耳,可随着志愿者的讲述,声音渐渐消失,满坐寂然。人们被那些山区孩子的故事深深打动,心中涌动着同情与敬佩。有些人的眼眶湿润了,有些人陷入了沉思,所有人都在这寂然中,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也开始反思自己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满坐寂然,它是一种无声的共鸣。在那一瞬间,人们的心灵被触动,或是被艺术的魅力吸引,或是被知识的深度折服,又或是被情感的力量打动。这种安静,并非是没有声音,而是众多心灵在同一频率上共振,虽无声,却有着千言万语。它就像是生活乐章中的一个休止符,短暂的停顿,却让之前的旋律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后续的精彩埋下伏笔。每一次满坐寂然的时刻,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沉浸在某一种美好之中,感受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奇妙瞬间。在这喧闹的世界里,这些满坐寂然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角落,让我们明白,原来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里,还有如此多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深深感动的美好存在。无论是一场表演、一堂课,还是一次演讲,满坐寂然,都是对那一刻最好的赞美,也是我们与世界、与他人心灵交汇的难忘瞬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嘿,那一刻,全场咋就安静下来了呢 https://www.zentong.com/a/p/17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