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蹲在自己的小圈圈里看世界,小心成了那只井底蛙

别总蹲在自己的小圈圈里看世界,小心成了那只井底蛙

在乡下老家的院子里,我曾见过一口老井。井口用青石板围着,凑近往下看,总能瞧见井底浮着几片落叶,偶尔还有青蛙蹲在湿漉漉的井壁上,鼓着腮帮子望着头顶那方圆圆的天空。那会儿奶奶总说:“这青蛙啊,一辈子待在井里,还真以为天就这么大呢。”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咱们常说的 “坐井观天”。就像图中那幅画里的场景:井口圈住一小片蓝天白云,井底的青蛙昂首挺胸,对着路过的海龟侃侃而谈,浑然不知井外还有辽阔的江河湖海,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其实仔细想想,咱们每个人心里,说不定都藏着一口这样的 “井”,只是很多时候自己没察觉罢了。

“坐井观天” 这事儿,说到底是眼界被局限住了。就像咱们小时候,总觉得自己住的村子是世界的中心,以为村头的小卖部藏着最好吃的零食,以为村后的小山就是最高的山峰。我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总爱在课间炫耀自己的 “宝贝”—— 一块带卡通图案的橡皮。他每天都拿出来给大家看,得意地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橡皮。直到有天城里的亲戚送我一盒进口彩铅,里面附赠的橡皮不仅造型精致,擦得还特别干净,他才突然红了脸,默默地把自己的橡皮收进了铅笔盒。那时候我才明白,不是他的橡皮不好,而是他没见过更好的,就像井底的青蛙没见过井外的天空一样。

在认知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给自己画个圈。办公室里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员工凭着十几年的经验处理工作,遇到新问题时总说 “以前都是这么做的”,拒绝尝试新方法。去年公司推行数字化办公,负责报表统计的王姐就犯了难。她习惯了手写记账,觉得 Excel 表格又复杂又麻烦,总说 “纸笔记账才靠谱,电脑哪有手写清楚”。结果到了季度汇报时,别的部门用数据可视化图表做得清清楚楚,她抱着一沓厚厚的纸质报表,翻半天都找不到关键数据,最后只能红着脸请年轻同事帮忙。这就像井底的青蛙,习惯了井里的潮湿阴暗,突然让它到开阔的地面上,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生活中的 “井口” 往往是自己亲手搭建的。邻居张阿姨退休后总爱抱怨社区里的广场舞队 “太吵”“动作不标准”,却从不愿走出家门看看别的社区的舞蹈表演。有次社区组织交流活动,她被拉着去了邻市的广场舞大赛现场,看着上千人在广场上随着音乐整齐起舞,服装亮眼、队形多变,她回来后悄悄对我说:“原来广场舞还能这么跳,以前真是自己想窄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和固执,就像井口的石板,看似保护了自己,实则挡住了更丰富的可能。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 “井口” 的过程。作家沈从文年轻时在湘西的小镇生活,以为那里的吊脚楼、沱江水就是世界的全部。直到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北京,在北大旁听课程,和各路文人交流,才知道文学的世界远比家乡的山水更辽阔。他在文章里写道:“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才明白世界的模样,从来不止一种。” 正是走出了自己的 “井”,他才从湘西的少年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师。就像种子总要破土而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得走出舒适区,才能看到更精彩的风景。

可打破 “井口” 从来不是件容易事,得有承认自己 “无知” 的勇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人们称为最有智慧的人,可他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种清醒的认知,恰恰是突破局限的开始。反观现实中,有些人总爱用自己的经验给世界下定义。有人没吃过西餐,就说 “那玩意儿又贵又难吃”;有人没出过远门,就断言 “外面的世界还不如家乡好”;有人没接触过不同行业的人,就认定 “只有自己的工作最体面”。这些想法就像给井口加了盖子,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其实承认自己不知道,愿意去了解新鲜事物,反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看似信息爆炸,却更容易让人陷入 “信息茧房” 这个新的 “井口”。打开手机,算法总给我们推送喜欢看的内容:爱追星的人刷到的全是偶像的动态,爱八卦的人满眼都是家长里短,爱抱怨的人总能刷到各种负面新闻。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成了算法筛选后的 “小天地”,和井底蛙看到的天空没本质区别。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看某类养生文章,里面说 “吃某某食物能治百病”,他深信不疑,每天顿顿都吃,结果吃出了肠胃问题。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无奈地说:“养生得科学,不能只信网上碎片化的信息啊。” 这提醒我们,就算身处信息时代,也得主动跳出舒适的信息圈,多接触不同观点,才能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

真正的开阔眼界,不止是去远方看看,更要在心里装下不同的声音。我认识一位开茶馆的老板,他的店里总聚集着各行各业的人:退休教师、快递小哥、程序员、自由职业者…… 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见闻。老板说:“听快递小哥讲城市角落的故事,听程序员讲互联网的新鲜事,比自己闷头看书有意思多了。” 他虽然守着一家小店,却通过和不同人的交流,把心里的 “井口” 越扩越大。这让我想起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与人交流的过程,就是打破自身局限的过程,就像井底的青蛙如果愿意跳出井口,就能听到更丰富的声音,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成长路上,我们都要警惕成为 “井底蛙”。学生时代别困在分数的小圈子里,多去操场跑跑步,去图书馆看看杂书,去和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朋友;工作后别被岗位的边界框住,多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多学习新技能,多和行业前辈交流;生活中别被固有的习惯束缚,尝试做一顿没吃过的菜,学一项新爱好,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就像登山时,每往上爬一步,看到的风景就会不一样。当我们不断走出自己的 “舒适井”,就会发现世界的精彩远超想象。

老家的那口老井后来被填平了,盖起了新的储物间。但我总记得井里那只青蛙的样子,也常常提醒自己:别在心里留一口井,别让偏见和固执成为井口的石板。世界很大,天空很广,只有愿意跳出自己的小圈圈,才能看到更辽阔的天地,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就像那句老话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打破心里的 “井”,才能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别总蹲在自己的小圈圈里看世界,小心成了那只井底蛙 https://www.zentong.com/a/p/175144.html

(1)
上一篇 23小时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