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院门,总能先闻见后院老槐树的清香。露水顺着叶片尖儿往下滴,砸在树下的泥土里,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不远处的水渠里,水流哗啦啦地淌着,把昨夜积攒的落叶慢慢推向远处的池塘。这一木、一土、一方水,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陪着村子里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
老家的那棵老槐树,怕是比爷爷的岁数都大。树干粗得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皮皴裂得像老人手上的皱纹,却依然每年春天准时冒出新绿。小时候最爱在树荫下玩 “官兵捉强盗”,细碎的阳光透过叶缝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星星。奶奶总说这树是家里的 “守护神”,夏天能挡烈日,雨天能遮风雨,就连院子里的鸡仔们,也总爱扎堆在树根下刨虫子吃。
有一年台风过境,狂风卷着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我们全家都担心老槐树会被吹倒,爸爸和几个邻居找来粗绳子,一头系在树干上,一头牢牢固定在院墙的石桩上。风最大的时候,树冠被吹得几乎贴到地面,树叶哗哗作响像是在哭喊。可台风过后推开院门,它依然稳稳地立在那里,只是落了满地的残枝败叶。爷爷蹲在树下捡断枝时红了眼眶:“这树啊,比人都倔强。”
树木最懂报恩。每年五月槐花盛开时,雪白的花瓣缀满枝头,整个村子都飘着甜丝丝的香气。奶奶会搬来竹梯,铺上塑料布,轻轻摇晃树枝,槐花就像下雪似的落下来。收集起来的槐花可以蒸菜窝窝,拌上玉米面蒸熟,撒点盐和香油,是童年最难忘的味道。树枝上新发的嫩芽能泡茶,树皮晒干了能入药,就连掉落的枯枝,爷爷也舍不得烧火,都劈成小块存起来,说是能给菜窖里的土豆保温。
树下的泥土更是宝贝。老家的院子分前后两院,前院铺着青石板,后院却特意留着半亩地种菜。春天撒下菜籽,浇水施肥,没几天就能冒出绿油油的芽尖。奶奶侍弄菜地时从不嫌累,清晨露水没干就下地拔草,傍晚太阳落山了还在给黄瓜搭架子。她常说:“这土啊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好东西。” 确实如此,同样的菜籽种在花盆里就蔫蔫的,种在院子的土里却长得格外旺盛,黄瓜能长到半尺长,西红柿红得发亮,摘下一个擦把脸就能直接吃。
雨后的泥土最让人着迷。湿润的泥土散发着独特的腥甜气息,那是混合了草根、腐叶和蚯蚓分泌物的味道。小时候总爱光着脚丫在泥地里踩,感受泥土从脚趾缝里挤出来的柔软。爷爷说这是 “接地气”,城里孩子总生病,就是因为离土地太远。他种的菜从不上化肥,都是用自家沤的农家肥,说是 “土地不能喂毒药”。每年秋收后,他都会把玉米秸秆、花生壳粉碎了埋进土里,说是给土地 “加餐”,来年才能更肥沃。
村口的水渠是全村人的命脉。这条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从远处的水库引水过来,绕着村子走了大半圈,最后汇入村后的池塘。渠水不深,最深处也只到成年人的膝盖,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夏天傍晚,孩子们最爱在渠边玩水,用竹篮捞小鱼,比赛谁踩出的水花大。大人们则搬着小马扎坐在渠边聊天,手里摇着蒲扇,脚边是渠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奶奶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渠边挑水。她有两只铁皮水桶,用了十几年,桶沿被绳子磨得发亮。挑回来的水先倒进缸里沉淀,半天后再用来做饭、洗衣。她说渠水比自来水甜,煮出来的粥都更香。灌溉菜地也全靠这渠水,顺着田埂挖的小水沟把水引到菜地里,看着干裂的土地慢慢喝饱水,变得湿润柔软,心里就格外踏实。遇到天旱的时候,全村人会轮流守在渠边放水,谁家的菜地该浇水了,邻里之间都会互相照应。
渠水还养育了不少 “活物”。春天有蝌蚪在水里黑压压一片,夏天蜻蜓在水面上点水产卵,秋天水面飘着金黄的落叶,冬天结了薄冰能滑冰车。我家那只老花猫最爱蹲在渠边的石头上,盯着水里的鱼一动不动,偶尔伸出爪子去拍水面,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一年夏天暴雨冲垮了渠堤,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扛沙袋、填缺口,没人喊累。大家都说:“渠水断了,日子就断了,这渠比啥都金贵。”
树木、土地和水,从来都是不分家的。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吸收着地下的水分;渠水灌溉着土地,土地滋养着树木;树木的落叶腐烂后又肥沃了土地,蒸腾的水汽化作雨露滋润万物。奶奶种的菜要靠渠水浇灌,收下来的菜叶又能喂鸡,鸡粪能肥田,田地里的杂草可以喂猪,猪粪又能沤肥 —— 这循环往复的生态,是祖辈们用了一辈子才琢磨明白的道理。
去年回老家,发现村里变了不少。不少人家盖了新楼房,院子里铺了水泥地,连奶奶的小菜地也缩水了一半。村口的水渠重新修过,用水泥砌了堤岸,说是更结实了,可水里的小鱼却不见了踪影。最让我心疼的是,邻居家把院门口的老榆树砍了,说是挡着汽车进出,树桩上还能看见新鲜的年轮,一圈一圈,记录着几十年的风霜。
奶奶说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种地了,嫌累,买菜也方便。可她还是固执地留着一小块菜地,每天照样去渠边挑水。她种的菜吃不完,就送给邻居,谁要菜种她都乐意给,还不忘叮嘱:“种的时候多掺点腐叶土,浇水别太勤,土要见干见湿。” 爷爷则在新盖的车库旁边,又栽了几棵小树苗,说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日子再变,树不能少”。
城里的小区里也有树有花,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公园里的树木修得整整齐齐,却没有老槐树那种自然的舒展;花盆里的土装在精致的容器里,却闻不到雨后泥土的腥甜;喷泉里的水哗哗流淌,却看不到水底游动的小鱼。每次在超市看到裹着保鲜膜的蔬菜,就会想起奶奶菜地里带着泥土的黄瓜;每次喝着桶装水,就会怀念渠水的甘甜;每次路过小区的绿化树,就会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能遮风挡雨的老槐树。
其实草木水土离我们并不远。阳台上种几盆绿植,就能感受生命的成长;楼下的花坛里挖点土,就能种出小葱和香菜;收集雨水用来浇花,既节约又环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在重建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就像爷爷说的:“人这一辈子,离不了木头给的暖,离不了土地给的粮,离不了水给的活气。”
前几天收到妈妈发来的照片,老家后院的老槐树开花了,雪白的槐花压弯了枝头。奶奶站在树下摘槐花,头发已经全白了,却依然笑得满脸皱纹。树下新翻的泥土黝黑肥沃,旁边的水渠里水流清澈,几只鸭子正在水里游来游去。看着照片,仿佛又闻到了槐花的甜香,感受到了泥土的柔软,听到了渠水的哗哗声。
一木一土一方水,看似普通,却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它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滋养着世间万物。树木给我们阴凉和果实,土地给我们粮食和蔬菜,水流给我们甘甜和清凉。它们不需要我们感恩戴德,只需要我们温柔以待 —— 不随意砍伐树木,不随意污染土地,不随意浪费水源。
日子可以越来越好,房子可以越盖越漂亮,但这草木水土的情意不能丢。因为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喝的每一口清水,都来自于这一木一土一方水。守护好它们,就是守护好我们自己的日子,守护好子孙后代的未来。就像老家的那棵老槐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会在春天准时开花,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家门口的草木水土,藏着最实在的日子 https://www.zentong.com/a/p/17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