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23)》发布,内有青年最关心的专题

《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23)》发布,内有青年最关心的专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

近十年上海青年就业情况怎么样?如何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4月30日,团市委、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23)》。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含19篇研究报告、近20万字,涉及青年教育、就业、居住、生活、健康、投身创新创业热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等专题。青年发展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青年、民生成为关键词。

青年就业 按年龄分阶段引导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要求着力优化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团市委、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市就业促进中心联合课题组利用2013—2023年全市就业参保登记大数据资源,结合抽样调查数据,对上海就业青年进行专项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十年间来沪登记就业的青年数量有些波动,就业青年学历水平逐年提升,上海人才政策成效不断显现、城市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在沪登记就业青年的平均月薪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来沪就业青年与沪籍就业青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课题组引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提出,14-35岁青年处于生涯发展五阶段中的探索、建立阶段及细分时期,就业指导工作应根据青年所处阶段时期的一般发展特征、相应职业发展要求和面临的就业困境挑战,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服务。同时也建议,针对14-17岁试探期的青年,要推行生涯教育的学段覆盖;针对18-21岁过渡期的青年,要增强就业引导和服务;针对22-24岁尝试期的青年,要多元协同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实现充分就业;针对25-30岁稳定期的青年,要精准强化就业服务和保障,实现就业“提质增量”;针对31-35岁提升期的青年,要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职业发展竞争力。

心理健康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机制

优化促进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的健康环境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机制是关键。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通过专家咨询、走访调研、座谈访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研究。课题组提出,医教结合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工作机制,应加强双方信息沟通、探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心理督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队伍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持,要推进心理督导制度化,加强组织领导和相应经费保障;群团组织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独特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少先队、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相应工作职责;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创新支持,要推动识别、干预等场景应用,构建家校社协同数字化工作机制。

《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23)》发布,内有青年最关心的专题

数字化 助力青年工作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和应用正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场域,也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场景空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23)》专门提出“数智时代青年工作数字化转型之路”,尝试在理论上建构模型,在实践上落地场景。

课题组认为,青年工作数字化转型是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青年工作领域的感知了解、分析研判和行动场景。对照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神经元-数字体征-城市大脑”实践模型,课题组提出,可通过构建语料库等方式、优化青年数据的捕捉存储、生成“青年数据探测神经元”,通过AI群体画像等技术、提升分析研判效率、建立“青年数字体征”,通过数智化平台建设等方式、实现决策协同流程升级、形成“青年工作大脑”。

课题组积极推进数字化场景实践,除了探索青年研究的数字化转型外,还创新青年服务的数字化项目,设计开发的“上海青年政策在线”平台于上海共青团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上正式发布,平台建立专属语料库、引入大模型人工智能算法,提供700多项政策的展示、查询和智能问答功能,实现上海青少年政策服务“有事就查、有问就答”。

上一篇 2024年5月2日 08:53:54
下一篇 2024年5月2日 09:25:19

相关推荐